舞龙运动的沉潜、飞扬与大发展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连年的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农业生产凋零,舞龙表演活动受到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舞龙运动重新兴起。民间艺术受到极大摧残,龙舞表演销声匿迹。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龙的传人”之说再次深入人心,全国各地的民间龙舞表演再度活跃起来。随着各地旅游文化的开展,经济活动的频繁和整个社会活力的增加, “文旅结合,体贸联姻”给了中国龙舞运动以全新的发展机会。时至今日,舞龙艺术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形形色色、各具地域风格的造型和舞姿。按传统风俗习惯,在新春佳节和元宵节,各地多舞龙欢庆。有的民族在二月二“舞***”,三月三“舞草龙”。广东浦北县在中秋之夜“舞蕉叶龙”,香港铜锣湾大坑一带在中秋之夜“舞火龙”。仅三峡库区的舞龙就分龙灯和彩灯两大类[ 。龙灯类有:蠕龙、正龙、火龙以及彩龙、板凳龙、稻草龙、旱季求雨的黄荆龙、祭悼用的孝龙等;彩灯类有:鲤鱼跳龙门、泥鳅吃汤圆、亮狮、开山虎、十八学士以及犀牛望月、猪啃南瓜、蚌壳精等,加上各种装饰类工艺品,有上百个品种。舞蹈套路丰富,因其道具不同而舞蹈各别,***各异。
到汉代,龙舞形象就有了非常明确的记载。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舞龙前要举行祭祀,不同日子,用不同的人,舞不同颜色的龙。即:春舞青龙,夏舞赤龙、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实际上,舞龙的前身应是汉代的“鱼龙曼延”。据《汉书·西域传赞》载:“孝武之世……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蔓延鱼龙、角抵之戏以观之。”唐人颜师古解释:巴俞都卢,海中砀极都是歌舞名,而“鱼龙”,则是由人装扮成一种来自西域的巨型珍兽———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目,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与庭,炫耀目光。史料之外,还可以从汉代画像石上找到“鱼龙曼延”的影子。如铜山洪楼发现的乐舞百戏画像石,上面有鱼龙作舞的图象。从这些可以证明,也就是从汉代|开始,中国的舞龙运动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后世的舞龙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流传久远并发展起来。
现时国际狮艺竞赛,多以南狮为主。而每队狮队竞赛皆配以桩柱阵及钢线作为竞赛道具。这些桩柱代表崇山峻岭及铁索桥。一场狮艺竞赛或扮演,应有一个完好的故事来演绎。举例来说:狮子为了采青,不吝闯上崇山峻岭,渡过铁索桥,通过很多的艰险,才到达意图。时间狮子要在整过程中,要体现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更要闪现狮子的步形步法,狮头和狮尾的合作及鼓乐的合拍。真的动物,形状能尽闪现。而舞狮用的道具,全部都是死物。要由舞狮者将其各种动态尽显,合作生动步法,才可给予观众赏识。
实际上,中国和西方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不太一样,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精神信念和价值意识,而对“人”自身的反思*特色。从《易·贲》中所说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来看,所谓“人文化成”,就是对普天下人推行道德教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对天下苍生的人文情怀,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人文精神。而西方的人文精神,就是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现代文明的核心精神,强调的是具有个人主义特征的个性解放和自由,主张人性的复苏和人的自觉。严格地说,中国的人文理念以人类群体为出发点,西方的人文理念以人类个体为出发点。但目的都是对“人”的关注和尊重。意蕴深厚的龙文化就是以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为其文化内核的,通过舞龙从而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以龙为根的精神共识、以龙的传人而自豪的价值取向、以成为人之龙凤为生命尊严的追求。源古溯今,因为龙文化中人文精神的陶冶和熏陶,造就了智慧的华夏儿女,造就了仁爱、团结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