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成金-最美分享吧

登录

事迹报告会新闻报道

admin 举报

事迹报告会新闻报道与报告会

在平凡中见伟大,在点滴中显精神——李清均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相关报道

最高法律网站

原标题:平凡中见伟大,点滴中见精神——李清均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相关报道

“去年9月28日,我的好同事李清均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一生热爱的试验事业。”作为李清均同志先进事迹报告组的一员,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第一人民法院副院长高光哽咽。

9月3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气氛肃穆。为珍惜和弘扬李清均同志坚持法治信念、献身司法事业的崇高精神,进一步推进“不忘首创精神、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全国法院李清均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人已逝去,正气永存。报道小组成员畅谈,拼凑出一个坚持公平正义、践行为人民服务情怀的法官生动形象。

现场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

“一定要把真相说清楚,让当事人输清楚。”

李清均同志出生时是河南省高级法院第二庭副庭长。病重仍坚守岗位,忠实履行职责,2018年因医疗无效去世。

“峻青出生在吴王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他听着龚宇移山的故事长大。龚宇无休止的生活和开山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他走上了为人民伸张正义和公平正义的道路。不后悔。”高光动情地说。

在同事眼中,李清均是一个勤奋的“愚蠢的法官”。在办案时,李清均对每一个案件都一丝不苟,每一份判决书至少要校对三遍。学习的时候,李清均刻苦学习,为了证券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交易纠纷案件在图书馆呆了几天,高光还记得李清均曾经对他说的话:“每当我写判决书的时候,总觉得败诉的一方在看着我,所以我一定要把真相说清楚,让当事人输得清清楚楚。”

在同事眼里,李清均还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三无法官”。——不找领导治疗,不找同事朋友麻烦,不找当事人利益。高光说,“我认为我们还应该加上一个‘不’——来表示不留情。”有一年,李清均的朋友侯怀乐的家人和人向法院提起诉讼。侯怀乐想让李清均向下级法院问好,被李清均直接驳回:“友谊归友谊,案子归案子,我可以帮你分析法律问题,案子我一定不干涉。”

据报告组成员、大成(郑州)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介绍,对律师热情尊重,工作一丝不苟,办案始终坚持公平公正,方便他人,不留后患。他是一个严肃、负责、公正、正派的法官。

事迹报告会新闻报道与报告会

李代理了一个复杂的工程再审案件,证据近1000页。他觉得法官的工作任务很重,很难把足够的时间精力投入到这个复杂的案件中,从而为双方打持久战做好准备。出乎意料的是,在审判的前几天,李清均给他的律师打了几次电话,仔细询问了这个案子。在审判过程中,李清均迅速锁定了争议点,案件得到了有效解决。“我要感谢李法官一辈子。他在这个案子上很努力,让四五百名工人受益。”案件当事人告诉李。

“带着大包小包来球场的人越多,就越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精力。”

2014年,李清均被诊断患有尿毒症。为了不影响他的工作,更多的时间处理了这个案子,于是他放弃了血液透析,选择了效果不佳的腹膜透析。

代表团成员、夫人马描述了四年难以想象的生活。四年来,李清均每天早上6点起床,每天透析四次。有时候晚上腿疼的厉害,一晚上都睡不好。马很心疼他,劝他以后再去上班,但他说:“不是,我今天约了几个人,有些是外地来的

为了准时上班,李清均经常带着早餐去上班,但他经常在中午原封不动地带回来。马责怪他,但总是说这样的话:“今天我在接待了几个不吃饭的当事人”今天,我忙得没时间在法庭上吃饭。”走后,马看到了自己的办公桌。一个抽屉里放满了药、体温计、血压计,另一个抽屉里放满了我没时间吃的饼干和零食。

“我无法想象有什么力量支持他。每天依靠大量的药物和透析来坚持工作。我带了多少次大病去法院看卷。”说完,马喊了一声。

报道小组成员、《河南日报》记者周青沙第一次去李清均家采访,她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她说:“更像是医院的病房。墙上堆着一箱箱透析液,罐里装着口服药物。”

周青沙看到厚厚的一叠笔记本,是李清均生前留下的19个日记。除了生活的几个片段,日记记录的大多是工作,持续11年。病情恶化时,李清均的字迹有点潦草,但他仍不知道如何处理此案。

2011年3月2日,李清均的日记很长:“我尽我所能削弱我的病情,假装什么都没发生。我想像普通人一样享受生活。上课继续,工作继续做……”

"我静静地感受到他的痛苦和力量,他字里行间的渴望和关心."站在主席台上,周青沙的声音有些颤抖。

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法官,李清均对普通人有着特殊的感情。面对前来打官司的群众,他经常说:“越是拎着大包小包来打官司的人,就越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精力。”

周青莎在报道李清均的故事时得知了周光华老人的故事。这位老人已经和房地产经纪人打官司好几年了。因为请不起律师,她担心判决。听证会上,李清均严肃地说:“不管是谁,不管是什么案件,都要依法办事!”经过审判,周光华得到了她期待已久的胜诉判决。

老人对周青沙说:“每次见到李法官,他都很快给我端茶倒水,给我让座,耐心听我说话。我遇到了一个好法官!”

“办好一个案子,社会上就少了一个纠纷。这辈子我值得!”

在完成繁重的办案任务的同时,李清均每天都在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忍受着恶心、腹胀和疼痛。但是,上诉法院院长钟发多次建议他休息和治疗,但李清均总是微笑着说:“没什么,我知道我的身体。”

2018年9月2日是李清均接受肾移植手术的日子。前一天,他还在加班。9月2日凌晨,审判组成员任芳芳收到他的短信:“漳州电告案,6日以后,联系双方再谈。如事迹报告会新闻报道果调整失败,就按原计划进行。”任芳芳没有想到这条短信会成为李清均给她的最后一条短信。

9月28日,李清均离开了他一生挚爱的司法生涯。在他生命的最后八个月里,由李清均领导的审判小组审结了360起案件,占整个法庭审结案件总数的三分之一。他亲自结案121起,成为全庭处理案件最多的法官。“这个工作量一般人是很难完成的,何况是一个患尿毒症的重症患者,一天要做四次透析。”高光钦佩李清均顽强的意志和专业精神。

李清均经常告诉他的家人,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感到特别满足于走出大山去上大学,成为一名法官。“除了办案,你没有其他技能。办好一个案子,社会上少一个纠纷。这辈子,值得!”

听到这里,一些警察轻轻擦去了眼泪。

“有人说峻青是龚宇的新时代,明知案件层出不穷,但他还是坚持办案。作为同事,我们深深理解他。当了20多年的法官,他对这个职业的热爱早已融入血液,融入灵魂。工作是他的精神寄托。看来只有工作才是他生病的良药。”高光说。

在报道李清均事迹的过程中,周青沙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李清均如此顽强和执着。为什么那么多人错过一个普通法官?从最初的不解,到逐渐的了解,再到——的深深震撼。

“我经常去河南各法院采访。从众多评委中,我看到了李清均的影子,找到了想要的答案。他们肩负着平衡,关心人民。他们坚持平凡,在坚持中绽放。他们的使命是努力让人民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到公平和公正。这是人民法官的初心!”

现场掌声雷动,久久不能平息。(孙航)

王克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哈工大(威海)举行

9月10日,王珂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举行。副市长傅出席报告会并讲话。

傅指出,是践行人民教师职业道德的先进典型,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王珂作为威海高校优秀教师的代表,是威海人民的集体荣誉。他强调,该市的教育系统应该学习王珂勤奋、毅力和求真的宝贵品质;学习他严谨的学术态度,不断提高;学习他老师淳朴善良宽厚的品德;学习他那种无怨无悔,勇于承担责任的敬业精神。全市教育系统应以此报告为契机,开展“向王珂学习”主题教育活动,将学习宣传活动与“有四个好教师”重要论述相结合,与正在进行的“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相结合,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调动和激励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勤奋务实、敬业奉献,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王珂,1948年8月31日出生于上海,2004年5月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数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教授委员会委员。2014年5月11日因病去世。他是我国泛函微分方程和生物数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他记住了自己的责任,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心,一生坚持自己作为老师的本色。他在学术上求真,在教学上上传真知,在生活上讲真诚先进的事迹,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王珂的工作照片。

守住一颗心,不要拿走半根草

“王珂老师曾经对我提出三个要求:第一,做一个好人,第二,做一个好老师,第三,学好。这三点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来自的学生钟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N楼报告厅动情地讲述和回忆。台下,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观众泪流满面。

9月10日,王珂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举行。代表团的五名成员讲述了王珂的先进事迹,感动并鼓舞了观众。

王珂,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学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补贴。去年5月11日,66岁的他因过度劳累和突发脑出血不幸去世。

王珂是我国著名的泛函微分方程和生物数学学者,从事教学已有30多年。他孜孜不倦地为学习而努力,致力于教学,致力于学生,保持低调,对人无动于衷,用一生诠释了教师的本色。

"只有教会学生真正的才能,他们才值得信任。"

在深圳某银行工作的2012届数学系毕业生陈志文(音译)仍然记得第一次上课见到王珂的情景:“讲课之后,他是一个普通的老人,衣着普通,相貌普通,甚至还有点驼背,说话时面带微笑。但当他翻开课本开始讲课时,你会由衷感叹‘这才是大师’,尴尬的高等数学让他讲得那么有趣。”

数学系的同学私下称呼这位德高望重、魅力四射的老教授为“柯叶”。

柯叶1948年生于上海。1968年,全家被送到吉林省敦化的一个小山村,在那里住了九年。1977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王珂被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录取,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后留校任教。

从助教到讲师,从副教授到教授,从硕士到博士到博士生导师,无论他的地位如何变化,王珂都致力于研究数学

2004年,王珂被调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任教。10年来,一直坚持给数学系本科生讲授数学分析和微分几何。除了课程中列出的教学任务,为研究生开设“讨论课”也是他最重要的日常任务之一。这门免费课程是王珂提供的“营养强化餐”。他经常对同事说的一句话是:“只有不懈努力,把真正的人才教给学生,才能无愧于他们的信任。”

热衷于教学和科研的王珂并不是“聋子”。他一直是关注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2003年,非典刚过,王珂在第一时间研究了非典传播模型,查阅文献时接触到随机微分方程,认识到随机微分方程在研究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于是毫不犹豫地踏入了这个未知领域。

数学系青年教师钟是王带领的研究生。她回忆说:“老师对随机微分方程了解不多,这门课的门槛很高,难度很大。当时国内研究随机微分方程的人很少,相关的著作更少。当时老师55岁,几乎白手起家。整个寒假,他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相关资料,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方向。我学这学期的时候,老师开始在我们的讨论课上教随机微分方程。”

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时间从未有过教授这门课程的基础。不知道王珂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但他求知若渴的精神和坚毅的学习态度,却深深感染了身边的同学。跟随王珂多年的学生知道,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他可能会感到累,但从不觉得苦。“对于学习和科研,老师总是乐在其中。他多次告诉我们,他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李,他的学生。

王珂不仅专业课讲得好,还涉及到数学和学术界其他领域的许多前沿知识。他也有非常全面的理解,很容易向学生解释。他鼓励百家争鸣,经常与学生讨论许多新的研究理念和问题。他主张边学边学,以促进学习。他经常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分配研究课题。

王珂在中国的泛函微分方程和生物数学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这是因为他刻苦的研究和严谨的学术态度。1983年以来发表高水平论文280余篇,SCI检索论文150余篇,撰写教材和专著5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科研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

王珂和他的学生合影。

在告别老师的最后一刻,他们跪不起

经过十年的动荡,王珂对自己的生活始终充满热情和感激,始终保持着率真、单纯和纯洁。这也造就了他淡泊名利,为学生着想的性格。

2007年数学系研究生刘猛回忆说:“我写第一篇学术论文时,老师的名字是第一名,我的名字是第二名。老师看到了,就让我改名字的顺序。”我老了,你还年轻,你需要这些东西。就写一篇论文,把我放在最后。”王珂热情洋溢地说,到目前为止,研究组所有论文的第一作者都是学生。

钟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报到之前,王珂郑重地和她谈过一次,像她父亲一样问她:第一,做一个好人,第二,做一个好老师,第三,做一个好学者。这三点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钟说:“这三点已经成为我人生的座右铭,我将永远记住它们。”

王珂不仅关心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科研,而且像父母一样关心生活中的每一个人。2004年,钟和其他六名学生跟随从禅

作为一名知名教授,王珂对生活的要求非常简单。一项运动服从长春,穿到威海。穿了十几年,洗白了也不舍得扔。一辆“古董”自行车在骑行时发出嘎嘎声,但他仍然可以和年轻学生“跑得很快”。家里的装修还是十年前的样子,水泥地板,简单的家具,唯一值钱的就是他书房里成堆的书。

然而,对自己“苛刻”的王珂对学生非常慷慨。除了给自己提供必要的电脑外,其余十几万元的科研经费都是学生使用,鼓励大家发论文,支持学生去各地参加学术会议;跟随他攻读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李急需用钱买房。他从存款里拿出5万元应急;2011年博士生张向华,家里比较着急。他主动借钱来解决他的迫切需要.

“抱一颗心,不带半根草”。王珂以其在学术上求真、在教学中上传真知、在生活中真诚说话的优秀品质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去年5月11日,得知王珂病危后,许多学生从时间其他地方赶来,当年,他的病房里挤满了学生,许多人呆在外面的走廊里,为了陪他走到病榻。从陪护到善后处理,在告别的最后一刻,他们像老师的儿子一样跪不起。记者黄娜

相关阅读

  • 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第五场先进事迹报告会举行
  • 浙江事迹报告会新闻报道举行陈莹丽先进事迹报告会
  • 热泪浸润心田 初心荡涤灵魂
  • 王克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哈工大(威海)举行
  • 把生命献给洞庭:余元君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举行
  • 学校新闻消息范文200字(10篇新闻消息范文200字)
  • 最近一周的重大新闻300字重要事件记者报到废物利用手工制作网
  • 事迹报告会新闻报道
  • 标签: #事迹报告会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