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成金-最美分享吧

登录

新闻事件报道案例

admin 举报

新闻事件报道案例与案例

摘要:近年来,全球突发事件频发,关于此类事件的国际新闻报道成为媒体竞争的焦点。一方面,传统媒体在国际突发事件报道中表现出种种不足,另一方面,微博新媒体正如火如荼地向各个领域传播。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下,传统媒体和微博联合报道的新模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关键词:国际突发事件传统报道模式,微博新模式

自微博诞生以来,其社交应用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公众热点与微博相关,甚至起源于微博。微博在最近的国际紧急报道中也有出现: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9级强震,凤凰卫视通过五种方式向日本派出记者,并通过新浪微博播报震区最新情况。

结合这一案例,分析了传统国际突发事件报道模式及其局限性,阐述了创新国际突发事件报道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微博与传统媒体联合报道的新模式,探讨了新模式的特点,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国际突发事件报道的传统模式及其局限性

国际突发事件是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境外战争爆发等不可预测的新闻事件。

传统的国际突发事件报道模式,即传统媒体报道国际突发事件的方式,是指以报纸、电视、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利用其强大的报道实力和传播平台报道国际突发事件。这种模式在特定时期相当有利。传统媒体具有政策优惠支持、资金充足、记者队伍庞大、报道经验丰富的特点,正好符合报道大型跨国突发事件的要求,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

但是,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某媒体单枪匹马报道的时代已经结束,特别是对于时效性高、存在感高的国际突发事件报道,使得传统的报道模式在实践中越来越无力,如:

内容: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在传统媒体上,过去国际突发事件新闻的报道几乎都是从新华社抄袭录制的,任何一份报纸的标题、内容、图片、报道风格几乎都是一样的。全球化背景下,受众越来越国际化。他们对国际新闻的了解并不满足于那些死板同质的新闻稿,而是要求媒体从各个方向、各个角度展现事件的全貌。此外,虽然传统媒体更擅长对内容进行深度报道,这是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获胜的方法,但在“快餐文化”中长大的年轻一代往往更喜欢简短扼要的报道。从这个角度来看,微博个性化、新颖、快捷的报道形式更具创新性,更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

技术:受到新技术的严重冲击。新兴的传播技术层出不穷,呈现出“各领风骚几年”的竞争态势,而传统媒体技术仍在原地踏步,进步缓慢,其“内容为王”的传统优势在新技术面前呈现出衰落的趋势。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带来的技术冲击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新闻报道的运作模式。微博的即时性符合国际突发事件新闻的要求,写作设备更简单,更容易携带。只要有手机,记者就可以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

国际突发事件报道的新模式――微博与传统媒体的联合报道

上述传统模式在国际突发事件报道中遇到的困难表明,在当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单一媒体很难取胜。尤其是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再也走不出自己的路。相反,我们应该打破这种分裂状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相互团结,建立微博和传统媒体联合报道国际突发事件的新模式。日本地震中凤凰卫视和新浪微博“联姻”的报道就是这样一种运营模式。

与传统的国际突发事件报道模式相比,新模式具有以下特点新闻事件报道案例:

即时性。即时性是微博新闻报道最重要的特征,尤其是国际紧急新闻报道,每分每秒都在计算。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媒体收集新闻的速度也在加快。微博几乎可以与新闻“同步”,不需要经过传统媒体的选题、写作、编辑等一系列复杂的程序,操作起来更简单、更容易,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达到了“一传就收”的效果。比如2011年3月11日13: 48,东京凤凰卫视记者李淼在微博上发消息:“东京又发生地震了!不是狼!”此时距离地震只有2分钟的路程,一篇简短的博文清晰地解释了事件的要素,成为第一条告知国内网友日本地震的新闻。

“全直播”多角度现场感受。记者可以随时随地上传文字和图片,微博传播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更容易从多个角度“直播”报道。事实上,传统媒体中的电视也有很强的场景感,尤其是SNG技术在电视中的广泛应用,使媒体能够通过现场连接了解现场的最新情况。但这种举动是大型设备的连接工作,跨国采访和报道需要大量的成本和人力;而且在战争、地震等特殊情况下,无法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灵活性不强,直播的时间和空间有限。这种“有限”的现场感与观众对重大国际事件新闻的无限渴望是矛盾的。

与此不同,微博可以通过电脑网络、手机等各种终端传递新闻。手机的便携性和低成本使记者摆脱了采访设备对采访范围的限制。这比传统媒体成本大、设备多、制作灵活。另外,微博信息的普及时间短,让记者在这些突发事件中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从而报道越来越全面的现场新闻,从而跟进整个战争,拉近距离。例如,凤凰卫视记者李淼在微博上报道:“宫城县地震震源附近有人被活埋.在东京,每个人都跑到户外,街上有很多人,有些地方着火了,有些人被困住了.我还好,只是看到那悲惨的画面,我难过得泪流满面。”这篇关于日本震后的微博直播报道,对现场的描述细致生动,仅100多字,让观众感受到了地震的惨烈和震撼。

亲民。新模式充分利用微博受众广、互动性强的优势,使国际新闻更加贴近人民群众。首先,微博的低成本、低进入门槛,使其受众极其广泛,报道视角更加平民化。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在微博上报道:“刚刚在千叶采访,一位70岁的日本老人主动用英语聊天。他说了当时的情况,问我这几天对日本的感觉如何。我说一切看起来平静有序。他拍了拍胸口,说是表面,心里还是害怕。”报道选择了观众最关心的民生角度,展现了地震后普通民众最真实的心理状态,拉近了新闻现场与观众的距离。

其次,记者可以在微博上随时与观众互动,快速及时地传播——反馈模式使报道更贴近观众的心理需求。在日本地震的微博报道中,凤凰卫视采用“微采访”的形式与观众互动,记者从采访者转变为被采访者,释放观众的个人潜力,通过个性化的回复不断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让媒体有机会积极与观众沟通,了解观众的需求。

微博与传统媒体联合报道新模式的影响与展望

微博与传统媒体联合报道国际新闻的新模式结合了传统媒体的优势,如记者资源和报道经验、微博的时效性和存在感,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整合后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媒体的采访能力,满足了受众在媒体技术和内容上对国际新闻的双重期望,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国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

但是,这种模式也有一些局限性:1。很肤浅,很肤浅,很难深入评论。微博140字的限制,使得报道局限于事件的浅层,只能简单陈述事件的表象,难以进行深入评论。2.信息缺乏整合。微博报道中更新的海量信息大多是零散的、杂乱无章的、缺乏整合性的。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观众很难对事件有一个大致宏观的了解,盲目的呈现只会导致观众的浏览疲劳。3.传播主体的泛化导致信息的权威性得不到保障,难以把关。

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利用新模式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其局限性的存在,不能盲目乐观。总之,微博和传统媒体联合报道的新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利有弊。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新模式,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传播格局。

评论:

新闻事件报道案例与案例

李宇:《如何做好国际突发事件报道》,《新闻与写作》,2011(3)。

彭剑:《国际新闻:趋同性背景下的差异化竞争》,《新闻与写作》,2004(8)。

(作者均为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阎正

新闻报道案例分析.doc

内容不尽如人意?提出你的需求!如何保证手机可以下载和编辑

数百万本小说可以免费阅读

预览提示:

预览与实际下载一致,文档内容不会超出预览范围。下载前请先预览,识别内容是否完整(本网站为文档共享平台)。一旦付费下载,本网站不支持退款扩展

文档介绍:

新闻报道案例分析第一部分:新闻案例分析从2010年至今不到半年。深圳富士康集团工业园区发生9起员工跳楼事件,7死2伤。都是20岁左右的青春年华,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当它们瞬间消失的时候,难免会让人怀疑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们在那一刻跳起来。跳楼事件集中在一个企业,企业的管理模式、工作强度、人际关系、维权等问题会首当其冲,被质疑,这是最直接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关于富士康内部情况的传闻已经很多了。在接连发生的跳楼事件中,舆论对企业提出了许多批评。最严厉的批评是把他们当成“血汗工厂”等。我看到网上有一些人表达了他们的立场,无论如何都不敢在这样的企业工作。不知道富士康员工是情绪稳定还是飘忽不定,潜在劳动力如虎添翼,对公司未来发展肯定不是什么好消息。新华社和《南方周末》的现场调查报道,展现了很多关于企业的细节,比如“人几乎被机器劫持”,“每天都要加班”,“同宿舍的员工互不认识”,“工作纪律很严,随便和同事说话都会被老板批评”,不容易找到放松娱乐的地方,没有正式的工会组织。可见富士康员工身体疲惫,精神局促。可能是维权不力,说可能吧,因为我看不到工会组织的企业,他们可以做任何实质性的事情来维权。深圳市总工会一位副主席表示,连续跳楼事件暴露了富士康管理的漏洞和不足。不知道这是调查结论还是笼统的说法。但是,根据总工会的职责,无论是活动前还是活动后,都不应该是坐着谈路就满足了。富士康集团尽量避免将员工跳楼视为内部问题,而是强调其社会性。我看到有些媒体也从更广的社会范围来讨论,比如二代农民工的心理焦虑,学校的情商教育。是一种扩大思维范围的方式。富士康的深圳园区,员工40万,人口比普通县城多,那么自杀率是否超过普通城市?年轻人整体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富士康年轻员工的问题是整体的一部分的投射吗?如果只看企业,富士康的问题比同类企业严重吗?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社会问题,我都没有调查研究过,不能草率下结论。不过问题还在可以充分讨论的层面,我觉得至少是可喜的。不知道富士康的影响力是否足以打断讨论,如果是大结论,会导致更深更细致的思考和回避。可能富士康做不到这一点,也可能根本不会做。然而,我们都知道,即使是一个企业的问题,也往往不允许讨论,甚至不允许提及。至于一些更敏感、更有野心的话题,根本就超出了演讲的范围。关注的越多,调查和讨论的越多,就越有可能接近真理和真知。富士康员工的不断跳脱,需要各方面的调查、研究、讨论、辩论,这是公平的,是对一个企业、对整个社会负责的。在其他问题上,我们应该坚持同样的原则。最糟糕的是让人们闭嘴。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赤裸裸的恐惧。“富士康事件”充分反映了我国现行劳动法主要采用“劳动行政监督劳动者个人权益保护”的模式来实现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因为这种模式中的两种机制在本质上未能有效保护劳动者权益,或者未能达到倾斜保护的效果。

一方面,我国劳动行政监察机构和人员在执法上可能有所疏忽和懈怠,在涉及集体劳动关系的大部分领域无法介入;另一方面,劳动者自力更生的个人权利保护并不能真正迫使用人单位履行法律义务,最终会导致劳动者的一些合法权益白白流失。与此同时,能够有效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工会集体协商和维权,却未能在中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我国劳动法应加强和完善集体谈判机制,维护工会权利,当务之急是促进企业工会的建立和运行。为此,不仅需要上级工会的协助和广大工人的参与,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力量的支持。第一,富士康事件?什么意思?(一)“富士康事件”的由来和记者的被动。6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以《员工揭富士康血汗工厂黑幕:机器罚你站12小时》为题,报道台资企业富士康在mainland China爆发的“劳工门”事件。[1]7月10日,台湾首富郭台铭旗下的鸿福金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对这份关于员工“加班”的报道不满,以名誉侵权纠纷为由起诉两名记者。法院于《第一财经日报》向两名记者共提出索赔3000万元;随后,法院分别查封、冻结了《第一财经日报》编辑翁宝和报社记者王佑的财产。根据2006年8月28日《第一财经日报》的报告,法院在民事诉讼中依据财产保全措施采取了上述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完全处于被动和尴尬的境地,他们被视为“滥用和践踏新闻自由的肇事者”,将被推到被告席上接受判决。据悉,因为新闻侵权诉讼,是3000万元

相关阅读

  • 有哪些优秀的记者?他们报道的案例有什么影响力?
  • 新闻报道案例分析.doc
  • 新闻报道与侵权:新闻报道侵权案例
  • 关于新闻事件中的真相
  • 如何理解新闻要用事实说话
  • 新闻事件报道案例
  • 标签: #新闻事件报道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