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成金-最美分享吧

登录

新闻能否报道当事人的新闻事件

admin 举报

新闻能否报道当事人的新闻事件与新闻

摘要:

关怀伦理学是基于女性主义研究的伦理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和相互关怀。在新闻实践中,记者经常会遇到新闻伦理的困境,即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困境。——.当他们遇到有报道意义但可能使当事人陷入困境的事件时,按照新闻专业的理念进行详细报道,或者保护当事人不受侵扰,往往是有争议的。关怀伦理作为从女性角度进行道德衡量的伦理维度,从情感和仁慈的伦理思维角度为新闻伦理困境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本文以一则新闻报道为例,从案例背后的写作过程和新闻伦理困境的解决方案两个方面,探讨关怀伦理在困境中的应用,从而探索新闻伦理困境的广义解决方案。

关键词:

关怀伦理新闻中伦理困境的新闻实践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正义、正义和真理的标准都在经受着巨大的考验。在新闻媒体和信息传播领域,普通个人的伦理要求往往与记者的职业要求相冲突,甚至形成一定的困境。比如记者在地震现场,应该先救人还是先开枪?如果选择救人,一定程度上会耽误记者的工作;如果记者拍摄和采访,他们可以在关注,灾区动员更多的人,但这可能会影响对受害者的救援。现实中的这些困境引发了公众的激烈讨论,折磨着记者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这就要求记者在伦理规范的困境中寻求平衡。关怀伦理所倡导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这种冲突。

一、关怀伦理的提出及内涵

人们普遍认为,面对道德冲突,女性的道德视角比男性的公平和普遍地位更敏感,更受个人影响。在西方思想史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系统地阐述了以男性视角和正义为核心的伦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西方女权运动风起云涌,女性要求平等权利,反对性别歧视的声音越来越激烈。女性主义思想家认为,女性的思维方式并不逊色于男性,但可以有效填补男性主导的伦理领域中被忽视的领域,因此偏向女性道德视角的关怀伦理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研究。

关怀伦理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的《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和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新闻能否报道当事人的新闻事件尼尔?Nottings ' 《关怀:伦理学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视角》等作品。吉利根发现女性和男性在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存在差异,提出了关怀伦理的概念。

我们可以将关怀伦理定义为:“一种基于女性主义研究的伦理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和相互关怀。”[1]在道德推理中,男性倾向于强调个人权利,女性则强调他人的需求,强调交谈和相互理解。关注与对错无关,但更可能寻求停止伤害他人并给予关怀。诺丁斯从道德哲学层面对关怀伦理学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系统构建,并将关怀伦理学应用于道德教育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事实上,关怀伦理的研究在中国和西方都有悠久的传统,如中国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博爱、佛教的慈悲、西方古代的古希腊人间之爱、基督教的神圣之爱等。可视为不同形式的关怀[3],中国伦理学家也讨论过儒家“仁”伦理与关怀伦理的兼容性。

关怀伦理依赖于普遍接受的女性道德视角,但并不意味着关怀伦理是只针对女性的伦理道德,而是代表了一种具有女性感性思维的普世价值。正如中国传统道德中关于仁、义、爱的思想类似于关怀伦理一样,它们的倡导者都是男性思想家。关怀伦理作为一种互动的关系行为,赋予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行为更强的人性色彩[4]。

对关怀伦理的理解,经过后续学者研究的不断延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关怀伦理不再局限于女性伦理的范围,而是被视为与公平伦理相对应的另一个基本伦理维度。正如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美德首先是正义,然后是仁爱的倾向。”[5]关怀伦理已经成熟,占据了伦理的一半。如果正义理论的本质是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那么关心的伦理意义在于为了被关心的一方的利益,有意识地做比需要做的更多的事情。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关怀伦理的终极价值来源,所以当关怀伦理实践中出现价值冲突时,应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在中国古代,孔子首先提出了“性相近,学远”的论断。肯定人性相似,也肯定了形成同情、关心等道德情感的可能性。关怀伦理不同于正义伦理。当多种价值要素受到冲击时,它会选择以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式来应对伦理困境,而这种关怀是所有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因为这种关心是感性和主观的,选择它往往会导致与客观利益不能兼容的情况。即便如此,关怀伦理仍然是各领域伦理困境的解决方案。

二、新闻报道中的伦理困境——以一则新闻报道为例

新闻伦理是一种职业道德,是指从事采访、报道、编辑、出版、广播、管理等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所形成的行为规范。在他们长期的专业实践中。[6]作为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新闻伦理规范着媒体、社会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它是非官方的,不合法的,没有强制力。道德标准的实现取决于员工高度的道德和责任感。[7]

新闻伦理也意味着区分善恶、正义与非正义,记者往往需要面对伦理困境。比如记者是不是应该暗访,为了得到一条重要新闻而作弊?根据非目的论的理论,凡是以欺骗手段获得的,在道德上通常是错误的;但是,如果用功利主义的理论去理解,这一切都是有道理的:记者为了公共利益而作弊。记者如何选择,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已经成为关注新闻伦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新闻”之所以存在并被大众所肯定和接受,在于新闻工作者真实地传播了事实。然而,当面对有争议的问题或情况时,记者的责任不应该只关心事件如何真正传播,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等。还要考虑这种报道传播行为是否符合道德。

2006年2月23日,《南方周末》发表在《平时是天使周末是魔鬼》首页,讲述了一个农村女教师为了养家而从事卖淫的悲惨故事,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作为家中的长女,女教师徐萍(化名)从2002年的周一到周五开始在农村教书,周六和周日在城市推销自己。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两年,徐平没有停止这种“荒谬”的生活,直到道德上的自责和身体上的疾病即将压倒她。

2005年11月底,农村女教师徐萍拖欠工资三个月,工资经常被无故克扣。她在主要网站上发帖,并联系了许多媒体,试图寻求正义。为了唤起关注,她试图寻求帮助,并向《南方周末》和其他媒体反映了她的一生经历。我希望能公开报道,这样更多的人能在关注找到像她这样的弱势群体

新闻能否报道当事人的新闻事件与新闻

一旦这个事件被报道,将会引起相当大的震动。雨果曾在《悲惨世界》说:“贫穷使男人堕落,饥饿使女人堕落,黑暗使孩子软弱。”是什么把这个女老师逼到了魔道?可以说这种新闻素材是抢眼的,反映了社会阴影下的痛苦,引起了人们对这个时代的反思。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看,它是一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新闻价值的学科。

然而,如果我们遵循新闻专业主义,用完整的“新闻五要素”来报道和传播徐萍事件,一定会给她带来难以想象的关注,其他媒体也会蜂拥而至,相关报道也会被炮轰。徐萍背离世俗道德标准的行为必将在时间,长期存在,这将使她和她的家人生活在邻居、远亲和邻居的有色眼镜下,或者可能发生过度的怜悯和恶意的骚扰,这将给徐萍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造成不可预料的严重后果。

《南方周末》记者来到他的家乡徐萍,做了一系列的调查和考证,初步证实了徐萍经历的真实性。与此同时,她还帮助徐萍拿回了工资。然而,他们面临着新闻伦理的困境:

(1)如实报道徐萍事件,披露徐萍真实的个人信息,会给当事人带来无法控制的严重后果。

(2)为保护徐萍党放弃公开报道。但是会失去一个很有新闻价值的素材,也违背当事人的意愿。

在这种伦理困境下,新闻媒体应该如何选择?

第三,基于关怀伦理的选择

关怀伦理作为伦理思想中的“女性思维”,为人们思考道德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并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诺丁斯主要从教育的角度探讨关怀伦理。她批评了过分强调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内心感受和需求的教育模式。她主张改变教育目的的优先性。所有的孩子首先要学会如何关爱人类,形成自己的关爱中心,然后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8]关怀伦理在教育中的应用特别注重情感、情境和关系。例如,在中国特殊的教育环境下,贫困大学生是一个敏感而又需要的特殊群体。关注学者正在探索关爱伦理的基本理念,以帮助贫困大学生在生活和心理上健康成长。

然而,在新闻报道领域,关于关怀伦理应用的研究尚不成熟。在新闻实践中,追求具有新闻价值和轰动效应的新闻应该是每个记者的愿望。然而,当新闻专业主义和关怀伦理的概念发生冲突时,他们面临着人类良知和专业素质的困境,记者往往在冲击中感到困惑和苦恼[7]。两者之间有解决办法吗?我们可以具体看看《南方周末》的记者傅剑锋和徐萍的一位女教师,一位编辑杨瑞春对事件的评论。本文认为他们在这一事件中对新闻伦理困境的处理更为恰当。

(1)模糊关键信息以避免媒体暴力

在《南方周末》报道中,为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记者和编辑以“天使与恶魔”并存的方式,隐瞒了农村女教师可识别的个人信息,不仅将真实姓名从核心人物化名为次要人物,还将故事发生的省份改为“南方省份”。说到人性,直接求证是不合适的。采访中有更多值得关注的细节,因为当事人的隐私可能会被泄露,他们也选择不参与。[9]经过这样的处理,读者无法从报道中得知徐萍的具体信息,不幸的女教师可以躲在茫茫人海中继续平静地生活。

(2)巧妙利用剪影来弥补新闻的真实性

在《南方周末》报告中,为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隐藏了相关关键信息,容易使读者怀疑报告的真实性。为了不牺牲太多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报道呈现了徐萍的剪影照片和工作办公室的照片。

(3)反复告知举报后果,尊重当事人意见

为了索要拖欠的工资,徐萍主动联系媒体进行报道。面对采访,她对保护自己的隐私一无所知,也没有充分意识到媒体曝光的后果。采访结束后,记者成功帮助徐萍解决了拖欠工资问题。为了避免公众报道后徐萍的“二次伤害”,决定不发表《天使与魔鬼》手稿。然而,在记者反复介绍了可能的后果后,徐萍仍然坚持将该报道公之于众。为了让社会了解像她这样的家庭和农村教师,她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她不怕可能的伤害。在有关方面的坚持下,《南方周末》记者编辑决定公开发表该报道。

与《南方周末》对卖淫女教师关爱伦理的妥善处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方都市报》在2011年11月8日发布了一份题为《妻子遭联防队员毒打强奸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时》的报告。在整个报道过程中,杨武夫妇没有得到任何隐私保护,记者详细描述了暴力的实施过程。随后,各种媒体蜂拥而至,杨武妻子濒临崩溃,杨武跪地求饶,夫妻俩遭受媒体暴力的二次伤害。相比之下,《南方周末》的处理有效保护了客户的正常生活不受干扰。

关怀伦理作为应对新闻伦理困境的可能解决方案之一,具体是指新闻伦理困境中的关怀伦理,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从情感和同情的角度应对伦理困境。关怀伦理的特点是情境和叙事方法,而不是对普遍原则的推理。与过去道德推理是一个理性、公平、客观的操作过程相比,它表现出一个“非客观、公平”的过程。[10]

从关怀伦理的角度来看,相对于新闻业的约束,记者和编辑都是有着客观公正地为公众展示事实的职业使命的记者,但又不容忽视。他们的良知和人性中的悲悯,应该永远放在职业精神的考量之前。面对弱势群体的痛苦,面对不幸者的哭喊,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同情,尊重他们平静生活的权利。

第四,关怀伦理在新闻伦理困境中的应用

面对徐萍、杨武等类似卖淫女教师的案件,虽然具有很大的新闻报道价值,可以充分引起公众和相关部门的关注,但如实报道可能会导致当事人信息的泄露,从而使其陷入困境,或者违背人类良知。这种新闻伦理困境经常发生在记者的实际活动中。根据关怀伦理的概念,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不要“消耗”痛苦,尊重当事人。

2012年7月,北京暴雨成灾,人员伤亡惨重,遇难者和失踪人员家属悲痛欲绝。这时,湖南卫视《完美释放》邀请了受害者的遗孀秋艳参加节目。虽然打着帮助穷人的旗号,但娱乐悲伤是冷漠和轻浮的

与此同时,很多媒体为了追求现场感,不加任何处理就曝光伤亡人员身体受伤特殊部位的图片,不捂脸直接曝光尸体,或者捕捉当事人悲痛欲绝的表情,都有遭受“消费”的嫌疑。根据关怀伦理的理念,记者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尊重当事人,关注新闻人物和受众的心理,不要给受众造成心理不适。[7]

(2)人类良知优先于新闻专业精神

2012年,厦门的一名记者捕捉到了自行车运动员在一场暴风雨中掉进水坑的全过程。图中路人乱糟糟的掉进水坑里,视觉冲击很大。然而,大多数网民谴责记者没有提醒路人避免掉进水坑,而是等着他们看着路人摔倒,这违背了人类的良心。也有少数网友认为,记者作为职业记者,表现出了优秀的职业道德。从关怀伦理的角度来看,这位记者的做法明显违背了关怀伦理中的关怀思想。甚至作为一名记者,他成功获得了一张记录现场的新闻图片,但在这次事件中,他失去了作为一个人对他人的关怀和同情之心。

(3)关注当事人的心理强调面试技巧

在上述新闻伦理困境中,一些受访者往往处于身心受伤的境地。根据关怀伦理学的理论,记者的采访过程不应该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它要求记者在新闻采访中注意技巧,避免在挖掘报道材料时对当事人造成精神伤害。所以最好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注意观察细节,把自己放在当事人的利益上,避免直接粗暴的提问。

在新闻实践中,记者受到职业道德的约束,追求新闻专业主义,但新闻工作不应冷酷无情,固守陈规。正如关怀伦理用于道德教育一样,它是正义伦理与关怀伦理的平等对话。正义伦理学在道德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用契约和自然权利概括道德原则。关怀伦理认为正义伦理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怀。[11]在道德教育中,虽然正义伦理和关怀伦理的理念在各个方面有所不同,但通过整合,它们变得和谐互补。在新闻伦理的困境中,我们也可以期待实现这样一种平等的对话。面对新闻伦理的困境,首先要从关怀伦理出发,确保被举报人的身心和财产安全不会受到严重损害,然后在职业道德和保护当事人之间取得平衡。这将是对新闻伦理困境的一种合适的可能解决方案。

然而,记者和编辑在收集、写作和编辑过程中遇到的新闻伦理困境远不止本文列举的情况。如何在权衡中把握情感与理智的平衡?关爱伦理的滥用会导致轰动新闻的泛滥吗?这种对新闻伦理困境的解决方式是否有可能导致以关怀伦理为幌子的虚假新闻的产生?这些都需要详细讨论。

评论:

1.肖伟:《关怀伦理学:主题与思考》。《教学与研究》,1999,3号。

2.何益、谭传宝:《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与关怀教育思想》,《伦理学研究》,2004,一期

3.沈晓阳:《关怀伦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第4-5页。

4.余:《对关怀伦理模式的一些质疑》,《上海教育科研》,2008,7号

5.黑格尔杨祖涛译:《精神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0页。

6.郎劲松,褚广智:《传媒伦理学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3页。

7.张培梅,毛银:《新闻记者的人本意识与新闻伦理学的冲突和反思》,江西,伦理视角下的社会发展——第17届中韩伦理国际研讨会,2009年4月。

8.解瑞,吴传鹏:《国内关怀伦理研究综述》,《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8号。

2020年热点事件(近期网络热点事件)

原标题:新浪微博:举报、控告他人涉嫌重大犯罪应在微博上披露

热门活动派对的派对认证规范

在社会公共事件中,参与事件的当事人和当事人很多。有的选择开微博账号发声。

为了保证热点方的身份和微博内容的真实性,避免出现冒名顶替、造谣等异常情况。以下是对“热点事件方”进行认证的必要规范:

1.热点事件发生后,电视台将要求在24小时内对该账户进行认证,使其成为热点事件的一方。逾期不能提供身份证明的,车站将予以取缔和标记,直至提供身份证明。经车站核实后,可恢复正常使用;

2.举报指控他人涉嫌重大犯罪的热点事件的当事人应当在微博上披露其身份信息

3.热点事件中,一方直接使用的账户或者该方明确委托他人使用和管理的账户,可以作为热点事件的一方或多方申请认证;

4.对于具有申请认证资格的账户,请将身份证明材料、联系方式、授权委托书等必要材料以私信方式提交至@微博新闻账户进行验证认证。如有必要,微博工作人员会采用更多的认证方式来确认当事人身份,进行验证和认证。

5.欢迎用户参与监督。如果发现疑似热点事件发声方的非认证账号,可以私信发回@微博新闻,由站方核实认证。

相关阅读

  • 江西抚州资溪县(资溪吴建华新闻能否报道当事人的新闻事件)
  • 2020年热点事件(近期网络热点事件)
  • 海口有几个港口码头(海口年会场地在哪里有)
  • 抚州到资溪坐什么车比较方便(资溪吴建华)
  • 2020年热点事件(近期网络热点事件)
  • 海口到乐东海汽快车(海口秀英区劳动监察大队电话)
  • 新闻能否报道当事人的新闻事件
  • 南阳单双号限行通知(通知可以用特此通知结尾)
  • 实时新闻资讯(今日新闻资讯大事)
  • 新闻能否报道当事人的新闻事件
  • 标签: #新闻能否报道当事人的新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