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成金-最美分享吧

登录

中国新闻周刊最新新闻周刊人物事迹视频(2017中国新闻周刊)

admin 举报

中国新闻周刊最新视频(2017中国新闻周刊)

数据地图:2007年10月17日,郑州某养老院门前,老人正在等待参加一个重阳节。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1.43亿,占总人口的11%。中新社发布马健照片

版权声明:标有“”字样的图片版权归中国新闻网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声明:《中国新闻周刊》手稿的出版必须得到书面授权)

有一天,从忙碌的工作中,你抬起头,发现自己在某个时刻突然变老了。一开始你以为那只是一种感觉,很快,你清醒地意识到那是现实。

正文/王慧兰实习记者周月喜

中国新闻周刊最新视频(2017中国新闻周刊)

一起四处走走

2007年3月6日,楼,在北京亚运村惠中里小区306楼,听一个同伴走来走去,说对面楼的一个爷爷摔在小区的雪地上。

“人就像灯,随时会熄灭。”几天后,在葬礼的音乐声中,邻居张阿姨对娄说。因为老人的去世,安静的社区变得热闹起来。来看的老人更多的是为自己着想。

“一个人的生命真的很短暂。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们发现自己变老了。”卢于梅说。

1987年3月的一天,正在服装厂专心锁衣服的娄于梅被旁边的工友们打断了,问她老了以后过得怎么样,是和她还是和几个好姐妹住在一起。卢于梅是工作方面的专家。堆积如山的工作让她喘不过气来。今年,她49岁。她说,离老年还有很长一段路。为什么要考虑呢?

2007年春天,69岁的楼于梅回忆起姐妹俩在车间谈话的细节,但并不觉得20年过去了。当年被质问的工友也是因病去世多年。姐妹俩说话的表情和语气好像是昨天发生的。有时候,凌晨时分,没有声音,很多细节都会被清晰地重现。

她脑子里总有这样一个场景:工友们在和她说话,额头上的汗滴到眼睛里。她想上厕所,同事不让,只好问她老了怎么过。工人脖子上青筋暴起,唾沫飞溅。

她记不起那个工人的名字了。

楼于梅以前住在北京西城区白万庄街。性格内向,不善交际。1992年,我搬到了慧中里社区,特别想到我的同事,想和我以前的工作住在同一个社区。

她来到这个新社区,谁也不认识。五十出头,她一个人出去散步逛街。在小区遇到其他老人,从来不打招呼。

有一天307楼的杨阿姨在和她说话,其他老人也不停的和她打招呼,朋友也很多。在这里生活了15年后,卢于梅渐渐变老,她的生活也变得简单而有规律。

凌晨4点醒来,躺到5点,吃早饭。6点左右下楼,带着三四个亲密的姐妹四处走走。距离在10公里以内,一个多小时没有雨雪。四处走动的人,年龄从80岁到50岁不等。走回来后,大家打电话聊天,或者约好一起去王石玩,有时候去熊猫环岛,偶尔去小汤山泡温泉。

吃完午饭,打个盹,然后在院子里见面聊天,或者远远的看别人下棋打麻将。晚饭后,正式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散步在6点左右开始。这一次的人数一般都比较大,经常是七八十人。

遇到其他组的老人,站在一起说话,然后继续走。回家散散步,看看热播的电视剧,准备第二天的话题。很多时候看完就睡着了,凌晨4点还开着电视就醒了。

娄于梅比她的孩子们更熟悉这个社区,她从不拒绝呆在孩子们的家里。我去深圳儿子家,儿子媳妇对她很好。她每天想的永远是她在北京的慧中丽小区。“住宅楼的质量不好。有很多人来自租房,这有点复杂,但我已经习惯了,我不想离开。”卢于梅说。

今年三月的一天,楼于梅在小区东边的王石闲逛,踩着空台阶蹲在地上走不动。她的大脑一片空白。她没想到会打车去医院,也没想到会去女儿家,而是在公交车上找人帮忙。她在天通苑东小区下车,拖着受伤的腿,向西小区女儿家走去。通常只有十分钟的路程,她走了一个多小时,骨折的腿更疼了。

在女儿家中养病几天后,她每天都回钟会。女儿女婿不得不送她回去照顾。两个儿子想去接她生病。楼于梅告诉孩子们,无论谁对她好,慧中丽社区都是她的家。

回来的时候,老朋友来了。每天都有人来陪她一会儿,或者打电话问候她。“那两个月,我躺着一动不动,但躺在女儿的家里,住在自己的小区,感觉太不一样了。”卢于梅说。

有时,楼于梅会回到西城的白万庄街,回访老朋友,听他们称赞西城有多好。

[1]

[1][2][3][4][下一页]

相关阅读

  • 杨超越中国第一美(杨超越提亚太区最美面孔)
  • 白岩松主持新闻周刊(白岩松主持的节目新闻周刊)
  • 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个人(新闻周刊最新文字版)
  • 近期新闻周刊人物(新闻周刊人物点评)
  • 新闻周刊人物事迹
  • 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个人(新闻周刊最新文字版)
  • 白岩松主持新闻周刊(白岩松主持的节目新闻周刊)
  • 中国新闻周刊最新新闻周刊人物事迹视频(2017中国新闻周刊)
  • 标签: #新闻周刊人物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