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成金-最美分享吧

登录

事实选题的新闻

admin 举报

事实选题的新闻与选题

真正需要策划报道的话题只是所有话题的一部分,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可以预测的、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活动,以及事件或非事件新闻。二是不可预见、社会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三是新闻媒体自己设置的重要问题报道和主动报道。

对于不同的新闻媒体,由于受众定位、媒体功能和传播目的的不同,选题往往也不同。同样的新闻事实,可以成为某些媒体的重要话题,但在其他媒体可能不被重视,不能充分报道。但是,有一些新闻事实,可能会成为所有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那么,新闻报道选题决策的内在规律是什么呢?

选题决策的一般规律

新闻报道选题决策是一种理性行为,是对报道对象的信息进行收集、识别、选择和组合,从而确定报道对象和内容的过程。选题决策的一般规律是由于新闻传播活动由传播者、传播内容和受众三个要素构成的共同特征。任何一种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都必须受制于传播者的条件,新闻事实的客观存在,以及接受传播的受众的需求。因此,所有关于选题的决策都必须在这三个方面有共同的操作规则:

第一,可供传播的对象。新闻是对新变化的客观事实的报道。没有客观事实,就没有新闻报道。因此,传播者发现的客观事实构成策划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依据,报道的选题始终在“可供传播的对象”范围内。然而,由于媒体载体有限,很难有计划地报道所有的新闻事实。因此,客观事实的新闻价值成为选题的重要标准。在新闻选择中,编辑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主要基于新闻事实发生时间的新鲜感,新闻事实有助于消除受众认知的不确定性、新闻事实的社会影响力、新闻事实发生地点与受众的距离以及新闻事实事实选题的新闻对受众兴趣的激发力。这些标准适用于所有新闻媒体的选题决策。

第二,观众需要知道。新闻传播活动是以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信息传递为基础的。没有受众的传播是不可能存在的,不符合受众信息需求的新闻报道是无效报道。因此,新闻报道的策划要以受众的需求为基础,根据受众的需求来选择报道什么,如何报道。在现代社会,“广播”正在变成“窄播”,“大众”正在变成“小众”,每一个媒体的报道活动都要针对其特定的受众。所以策划人员只有根据受众的立场确定报道的主题,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报道方案。

第三,实现沟通的可能性。新闻传播活动取决于一系列客观条件。具体到每一个新闻报道,除了客观的报道对象和受众对了解对象的需求之外,媒体还必须具备一些外部和内部的条件才能完成报道。比如媒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法律、政策、社会道德观念、文化传统是否允许报道这类新闻事实,报道主体本身是否具备报道的内在条件,包括是否有收集新闻信息的资金、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是否有合适的编辑运作机制和管理水平等。对于任何新闻媒体来说,选题决策都应以传播主体的可操作性为前提,任何不符合可操作性规律的选题都不应纳入报道范围。

三个方面的基础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重叠的集合概念,新闻报道的选题策划一般在三者的重叠部分进行操作。但是,超出三个部分重叠的内容也不是完全没有价值。受众的某些需求超出了可以传播的对象范围,说明需求是潜在的,客观变化的事实也是潜在的,只是报道策划人还没有意识到而已。选题策划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一些限制报道的外部和内部条件,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对可以报道的对象的认识,使受众的学习需求尽可能的纳入策划人员的选题中,从而使新闻报道更符合受众的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都需要策划,有些话题即使是在重叠的区域也不需要太过关注和报道。真正需要策划报道的话题只是所有话题的一部分,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可以预测的、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活动,以及事件或非事件新闻。二是不可预见、社会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三是新闻媒体自己设置的重要问题报道和主动报道。媒体作为文化产业,也是运营的,也关注一些社会问题和热点话题。当没有重大新闻或突发事件时,媒体可以为自己设置一些话题来吸引观众。这三类新闻话题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报道对象具有潜在的社会影响力。因为报道的事件和现象比较严重,会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值得花费更多的空间、时间和成本。二是报道对象复杂,不是一两篇稿子就能说清楚的,必须是团队合作,可能是连续的,组合的报道。只有对报道对象进行充分的探索、展示和分析,在空间或时间上对多个稿件进行组合,才能让受众从各个角度和层面了解事物的全貌和本质。

选题决策的个性化操作

新闻报道选题决策一方面要遵循上述共同规律,另一方面也必须追求选题的个性化,因为新闻竞争日益加剧,即使是报道同一新闻事件,各新闻媒体也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定位和资源优势,追求不同的传播效果。如何才能使选题决策个性化?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考虑新闻传播主体的差异。传播主体及其条件的差异具体包括媒介的定位、功能和载体,以及媒介的环境和内部条件。其中一些因素也与报道对象和传播受众有关,这是选题时要考虑的。传播主体的不同也体现在不同的记者对客观事实的不同价值判断上,这也决定了选题决策的个体特征。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是不同媒体共有的。但在每一个编辑的实际操作中,对这些标准的把握和运用,都离不开编辑的主观意识。报道主题的确定本质上是传播主体新闻价值观在实践中的体现。

第二,考虑受众需求的差异。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受众群体,受众本身的差异导致受众对传播的要求和期望不同。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闻事实,企业家和普通公民的关注焦点显然会有所不同。同样的受众会对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需求。受众需求差异对选题策划的影响直接体现在编辑对客观事实的价值判断上。当编辑选择新闻时,他们以自己媒体的受众为参照系,以“新颖性”、“重要性”和“接近性”来识别新闻事实。

第三,考虑竞争对手的情况。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下,除了用自己的特色吸引受众,还必须时刻关注同行的动向。同行的趋势也是一种环境信息,影响媒体的价值取向。关于同行的信息一般包括同行的定位,传统报道的特点和常用的报道手法,同行在这份报道中的实力,以及他们与新闻来源的接触等。总之,要找出同行的优缺点,才能确定这种媒体的回避和拓展空间。

选题决策的系统分析

在资源共享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个性化的选题?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蔡文的研究成果,选题的个性化主要来自于媒体拥有的四个方面的新闻资源的发现、开发和利用。

一、申报对象的信息分析。在众多可供传播的对象中,什么适合规划报道,什么适合简单报道,什么不适合报道,对象本身的特点是第一要素。相比其他事实,报道策划选择的事实应该具有更大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要发现并确认这样一个对象,就必须把它放在社会系统中,考察它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因此,规划者不仅要了解对象本身的现状,还要收集和分析背景信息、前景信息和相关信息。

二、学科信息分析。可行性要根据报告主体的条件来判断,因为任何题目的报告完成都要受到主体自身条件的限制。报告的主要信息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系统信息和通信符号信息。每个报道题目对记者的素养和能力都有特殊的要求,较大的报道题目往往对报道发展的规模、操作的复杂程度、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通讯手段、雄厚的资金保障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第三,报告环境信息分析。任何新闻报道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对报道有制约作用。尤其是新闻传播具有舆论导向功能,各种利益组织和团体会试图影响媒体的新闻报道活动。执政党和政府在政策、法规、纪律等方面对新闻传播有限制,社会伦理文化传统也对新闻传播形成无形的约束。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竞争对手的压力也是新闻报道的环境因素之一。因此,在报道选题决策中,不应该忽视环境因素的考虑。

第四,报告受体信息分析。报道的受众是新闻传播的对象。他们是否关注报告的主题,是否对报告的内容感兴趣,如何评价报告,是衡量报告策划成功与否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所以策划人在选择报道题目的时候,要提前掌握报道接收者的信息。既要考虑观众的共同需求结构,也要考虑这个群体的阶段性和情境性需求。

在新闻报道的决策中,由于策划人员的主观因素,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决策者对报告对象的价值评价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标准不符,导致选题不当;决策者对报道对象的认识片面、肤浅,导致新闻资源的浪费;决策者对报道对象的评价高于其潜在价值,导致新闻资源开发不当。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选题决策者可以通过提高对报道对象的认识,积极客观地把握选题策划的各种依据,从而使新闻传播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用大数据挖掘常态新闻选题的新意

摘要:

事实选题的新闻与选题

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在新闻业务上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利用新技术实现报道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是媒体和新闻媒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新闻》栏目推出的专题报道《据说春运热潮》为例,总结该报道使用大数据的经验,以期为类似媒体和报道提供借鉴和分析。

关键词:大数据;春节旅游高峰报道;创新

多年来,春运高峰一直是国内各大媒体春节期间策划和报道的话题。纵观2014年春节期间媒体的报道表现,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新闻》栏目推出的专题报道《据说春游热潮》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这个利用百度大数据,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向观众展示春运热潮迁移情况的专题节目,在生成机制、内容选择、报道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创新意义。

一是新闻制作实现网络合作,大数据为报道创新提供契机

《据说春运》节目主持人顾曾在节目中说:“30年来,中国春运抢滩部队从1亿人增加到36亿人。这36亿人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迁移的?以前很难想象整个国家会是什么样子。但通过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最终以视觉效果呈现在电视屏幕上,可以给每一个观众带来最直观的感受。”本专题报道于2014年1月25日《晚间新闻》播出,每期时长约3至4分钟。新闻报道内容采用互联网平台上的资源,信息直接来自百度,以及百度地图等相关产品提供的大数据。报告中引入了百度地图LBS定位大数据,在屏幕上直观的向观众展示了春运热潮中全国范围内的人群流向。小说报道让观众感叹:“地图上布满亮线,迁徙轨迹像烟花一样绽放,让人一目了然人口迁徙最新动态”[1]。这种报道方式使得央视改变了以往在全国各站派记者报道春运高峰的旧形式,用大数据反映了中国春运高峰期间真实的人口流动情况,从而让观众耳目一新。《据说春运》专题报道的创新来自于央视与互联网核心技术公司百度的合作。

数据新闻是大数据被新闻媒体挖掘,以视觉形式呈现的新闻。数据可以是数据新闻的来源,也可以是讲述新闻故事的工具。传统媒体由于自身网络技术的限制以及编辑和记者的专业限制,在数据新闻报道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就连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源都走在国内媒体前列的央视,也没有收集和挖掘大数据的优势。

央视虽然可以依托其大二公司(CSM)做电视收视市场调研,但其数据采集和处理范围仅限于受众调查服务和收视行为研究。有必要报道一下春节旅游高峰,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周期最长的一次人类迁徙,短短几天就要涉及近30亿人。它还需要利用更专业的互联网平台。所以百度拥有服务器集群、云计算等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

比如受众评论最热情的“百度迁移图”,完全来自百度的数据收集和展示。制作这个地图的原则是:百度地图的装机容量超过1亿,其他13个应用的用户超过1亿。百度地图LBS开放平台为数十万个应用提供免费定位服务,每天处理定位请求近35亿次。百度地图通过用户手机操作获取用户经纬度,并上传到百度地图请求解析为地址信息[2]。因此,受众,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原则是“用事实说话”。大数据时代,“用数据说话”对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内容创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掌握大数据分析和处理的核心技术,实现有效的跨境合作,才能发现更准确、更全面的事实,增加报告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二是新闻话题落地,大数据精准感知社会情绪

每年春运高峰都有报道。要在选题上有所创新,就要回归春运高峰报道的本质。春运高峰报道不仅要公布春运高峰期间全国交通流量的信息,还要展示这些信息数据背后的文化价值。无论是前一个春晚的《常回家看看》,还是2014年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两首歌因为击中了中国春节的情感焦点,即“回家”和“爱家”,而成为热播歌曲。同理,春运抢滩新闻报道的选题重点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价值的核心体现。

最近几天的春运热潮,展现了中国人最深的亲情:亲人之间的关爱之情,生活的酸甜苦辣,都体现在每个人回家的路上。从1月25日起,春运高峰何时到达,哪些城市和路线最热,春运高峰周围有哪些话题,春运高峰路上有哪些动人的故事?《据说春运》的题目聚焦在承载着“回家”和“亲情”的回家之路,让数据和事实相得益彰。

此外,由于样本量较大和使用百度数据平台统计,这些科学量化的研究方法也使得《据说春运》的报道视角更加全面和完整,在报道中发现了2014年春运高峰的规律和趋势,重点关注一些新鲜的春运高峰现象。

比如1月25日报道的“反向迁移”?老人去孩子的城市成为热点。“过去,北京、上海、广州几乎都在新年期间成为“空城”,但2014年成都到北京的线路一直排在前列。数据显示,更多的父母来到孩子工作的城市陪孩子过年。一些行业工人春节也要工作,不能离开工作城市。这些孩子的父母为了和孩子团聚,成了春运热潮中“逆流”的根源。

比如1月26日报道的“上海到滁州曾经是全国最热门的线路”,向观众传达了滁州、德州、郴州等二三线城市成为全国十大热门线路的信息。这是以前人们很少关注的春运高峰期。报告还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些城市的相同特点是开通了高铁,距离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不到两个小时。高铁一方面促进了这些城市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让当地人在大城市工作更加方便。因为高铁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农民工在选择工作地点时不必远离家乡,而是选择在附近的大城市工作。大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短途迁移有望成为新的趋势。

还有1月28日报道的“春节神器排行榜”。根据百度指数提供的数据和春运热潮相关搜索词条,“春运神器”上升速度排名第一,而淘宝指数显示

第三,报告的叙述扩展了人情味,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应该强调对个人的尊重和关心

数据新闻的内容来源于样本量巨大的聚类研究和调查。虽然这种量化研究方法可以从全景的角度观察整个事实,但由于数据信息量大,在新闻制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数据缺乏可理解性和生动性的问题,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整体的个性特征会被聚类研究所取代。但在新闻报道中,有血有肉的个人故事却能引起观众的精神共鸣。春运高峰的报道涉及数十亿人,科技运用度高。制作华丽的“迁移图”固然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最终打动他们心灵的,还是真人的经历和他们的想法。为了实现新闻价值的贴近,春运高峰的报道需要展示春运高峰洪流中的代表人物,防止数据新闻报道停留在简单的数据描述上,用细腻生动的新闻故事来解释数据中隐藏的人情和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据说春运》报告很关注这个。除了数据和图表新闻,每篇报道里都有很多深入旅行到春运高峰的人的故事。比如1月27日,有报道说,小王家在佛山工作的7个人,坐火车、汽车、摩托车,一路回家,就是为了和重庆老家吃饭。没买票的网友“阿玲”举着“一路回家”的牌子,经过两天两夜终于从广州搭车回成都。这个故事代表了在路上的人的心声:路再难,也阻挡不了流浪者回家。再比如1月29日报道的“春节不回家的人”。报道借用网络媒体信息,呈现春节期间因各种原因无法回家的特殊人群。网友用投影记录全家福,然后把自己放进去拍下一张特别的全家福。每一个流浪者的背后,都有思念亲人的人,每一张照片都让人更加珍惜与亲人团聚的时光。1月29日的报道里有一个话题“给父母打电话说我爱你,看他们怎么反应。”记者记录了孩子给父母打电话说“我爱你”时父母的反应。中国人从来就不善于直接向自己爱的人表达感情。有家长在举报中热情回应,有家长含蓄冷静,孩子打电话就笑哭。短短几十秒的信息,生动地展现了很多普通中国人。

《据说春运》具有电视新闻报道的特点,在这次数据新闻尝试中也发挥了优势。主持人的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报道中的数据和新闻故事更清晰准确地向观众传播,使数字背后的人情和利益更立体,照顾到观众多方面的感知体验。数据新闻的特点之一是使用许多信息图表。虽然信息图本身具有可视化和可视化的特点,但受众仍然需要思考和解读最有价值的信息。在显示信息图时,可以起到关键点的作用,揭示关系,重现场景。比如1月26日报道“过年回家什么好?”主持人顾介绍了春运高峰时人们提着各种年货的情况,然后重点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的故事。在报道中,她解释说:“这个娇小的邓女孩带着60.5公斤的年货回家了。

放心吧,没人说他超重,因为这是柳姑娘的男朋友,也是她第一次上门被亲戚打分。[3]“在两个短句中,用悬念和数字幽默地表现人物的故事。《据说春运》中,主持人的解释是对数据和事实的再加工,更好的传达和解释事实。也说明电视媒体在做数据新闻报道时,可以充分发挥主持人的视听结合和引导优势。

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领域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数据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报道方式,已经成为媒体新闻报道创新的热点。《晚间新闻?据说春运》已经成为这种创新的成功范例。由于关注度和反响热烈,央视在后续报道中也推出了一系列“据说春节”。央视春运抢滩报道也证明,传统媒体只要善于运用新技术,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仍然可以实现常规新闻报道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艺术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相关阅读

  • 什么是新闻选题
  • “三个转变”:精准确定深度报道选题
  • 电视新闻节目的选题策划方案
  • 新闻选题校园新闻的选题一般有什么呀 – 手机爱问
  • 用大数据挖掘常态新闻选题的新意
  • 如何寻找热点事件事实选题的新闻之外的新闻评论选题
  • 2019香港事件最新消息
  • 国内新闻头条:2019香港事件起因是什么?香港暴力事件始末时间轴整理
  • 事实选题的新闻
  • 标签: #事实选题的新闻